群体性纠纷在中国转型时期和谐解决的必要性分析
2011/2/23
群体性纠纷在中国转型时期相当突出, 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类纠纷涉及的社会成员众多, 而且往往危及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矛盾错综复杂, 冲突程度激烈, 易走向非理性的对抗, 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控制和处理的难度大, 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如果处置不当, 往往还会引发一系列新的, 甚至更严重的冲突。社会的和谐有赖于各种纠纷的有效化解。群体性纠纷是社会利益再分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发展, 造成有损社会和谐的各种因素,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 利益受侵害的群体不断增加, 最终导致群体性纠纷的集中爆发。妥善处理和疏导社会矛盾, 化解社会冲突, 积极防控和解决纠纷,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日常工作和基础环节。基于上述群体性纠纷的特点及影响, 科学合理解决问题, 能够有效化解矛盾, 降低群体性纠纷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与危害, 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完备与否是关乎社会稳定和改革成败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 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尺和评判准则。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纠纷、没有群体性矛盾的盛世桃源, 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稳定、均衡、有秩序, 是纠纷不断产生又不断得到合理化解的平衡。认真研究群体性纠纷问题, 有利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需求, 及时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法律中对该问题的疏漏, 做到对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有法可依。由此, 及时回应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维护公平正义, 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群体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特定的方式和程序解决群体性纠纷和冲突,是恢复社会平衡和秩序的活动和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 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纠纷解决机制,社会越复杂, 解决纠纷的方式、手段也越丰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主体的选择, 建立适应本国或本地需要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状态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及发展, 现代法治社会的社会控制和治理都依赖于一个公正、合理和有效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此外, 还需通过对群体性纠纷的研究, 实现法律体系自身的统一和谐, 消除立法冲突。群体性纠纷及其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群体性纠纷不断发生又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解决, 根据群体性纠纷发生的领域、冲突的激烈程度等特点, 涉猎到法律、法规、规章、条例(自治条例/ 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地方性规章等各方面。因此, 对群体性纠纷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法律体系的完善统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杭州律师、杭州刑事律师、杭州律师事务所、杭州刑事辩护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