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专辑│儿童节“超硬核”礼物请注意查收!——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
2021/6/25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杭联律师提醒您,有一份超硬核的“礼物”到来! 2020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表决通过,于今日(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补齐了现有法律中的短板,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大幅修改,新增了“网络保护”以及“政府保护”两章,条文从72条增加到132条,进一步加大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力度。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该法的内容进行解读。 一、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落后就要挨打”、“赢在起跑线上”……这些口号式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的社会家庭无时无刻充满着焦虑。为了让孩子的起点高一点,再高一点,家长和学校铆足了劲儿地把孩子往前赶。而对于默默承受着高压学习的孩子来说,因压力得不到缓解,导致有一部分孩子产生厌学,甚至走上了逃学、离家或轻生的道路,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 二、首次立法明确需配备儿童安全座椅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0-4岁孩子使用不同类型的安全座椅时,受伤害的风险会降低50%-80%,5-9岁儿童使用安全座椅,受伤几率会降低52%;美国IIHS在2018年也公布数据,普及儿童安全座椅后,2018年乘用车13岁以下的乘员死亡人数相比1975年降低了54%,3岁以下乘员死亡率下降了70%。 三、学校做好学生欺凌防控工作
近些年“校园霸凌事件”不断发酵,扒开校园内不断频出的恶劣事件。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揭开了校园霸凌的残酷现实。如何提前遏止类似伤害的发生?学校如何落到实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解决这类问题。 四、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岗位有相关犯罪记录者禁用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用。 五、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加强监管防止沉迷
近日,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未成年人小刘初二辍学在家,父母让他在自家开设的蔬菜批发摊位负责收钱,小刘沉迷于网络直播平台无法自拔,70天的时间,将父母的158万积蓄全部打赏给一名主播,小刘一家把直播平台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调解,直播平台全额返还158万元。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这些孩子成长于网络环境,有的甚至还没学会认字,就先学会了上网。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手机是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上网设备。在受访的未成年人群体中,63.6%的未成年人有自己可以上网的手机。除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智能手表、早教机等,也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与网络紧密连接。
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结语 习近平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小宪法”,我们相信,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实,孩子们必将在法治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收获更美好的未来!
2015年,河南南阳15岁学生因熬夜写作业猝死在课堂。
2017年4月,深圳一名高一女生学习压力过大,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后,选择服毒自杀。留在书包的纸条上还不忘和父母解释:我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首次明确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
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及时排除引发触电、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避免未成年人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儿童座椅的使用首次纳入全国性立法执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上述违法犯罪记录进行查询。通过查询或者其他方式发现其工作人员具有上述行为的,应当及时解聘。”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从立法的角度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在应对网络欺凌方面,规定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